为进一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,探索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,望花区人民法院依托诉讼服务中心,积极构建横向纵向融合、线上线下团队联动的“一二三”调解模式,全面推进诉源治理进乡村、进社区、进网格,从源头化解群众急、难、愁、盼的问题。
“一个中心”——诉讼服务中心。望花区人民法院以诉讼服务中心为基点,统筹调解平台的管理,线上与线下调解相协调,全力打造集约化诉讼服务平台。中心设立14个窗口,囊括了现场立案、网上立案、跨域立案、诉讼保全、档案查询、诉讼导诉、集约送达、信访接待等诉讼服务事项,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矛盾纠纷,对矛盾进行初步疏解。同时与区司法局共同设立法律咨询室,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,推动矛盾化解。截至4月底各窗口直接化解矛盾121个,实现诉源治理触角前伸。
当事人小赵是一名未成年儿童,父亲外出打工后就音讯全无,生活全靠母亲王某微薄的工资收入。迫于生活压力王某无奈只能来法院起诉。经过窗口工作人员现场多方努力,最终与孩子父亲取得联系,经干警反复沟通释法明理,最终孩子父亲同意支付王某和孩子生活费用。一个矛盾纠纷就此化解,窗口工作人员获得了当事人的好评。
▲窗口工作人员为群众排忧解难
“二个方向”——横向与纵向相融合。望花区人民法院主动融入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,在区委和上级法院的大力支持下,横向与公安局、司法局、工会、住建局等部门建立联调模式,开展“庭所联动”活动,引入专业力量参与调解;纵向建立街道、社区、乡村三级调解网络,设立10个基层矛盾调解中心,打造出“横到边、纵到底”的矛盾解纷网络,构建自上而下、从下至上的双向解纷渠道。通过定期举办矛盾调解会议、入驻街道村镇等基层治理单位的方式,针对农村污染整治、重点河道综合治理、农村土地承包处理等工作出现的各类纠纷开展调解工作,加强对农村环境资源、营商环境的保护,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、注重和谐绿色发展。截至4月底,全院参加街道矛盾调解会议8次,处理房屋漏水、家事纠纷、噪音污染等矛盾三十余个,获得社区干部和群众的一致认可。
某小区多户业主反映下水管道经常堵塞,严重影响日常生活,需要在楼下商户店铺内进行疏通。商户认为管道疏通会影响其正常经营,不同意楼上业主请求,为此双方产生矛盾。通过走访发现,该小区为弃管小区,没有物业公司,楼下商户由于室内装修把下水管线改在隐蔽的地方,造成楼上下水堵塞。为解决纠纷,我院立案庭联合社区、司法所、律师事务所、派出所社区民警以及街道行政执法、商户负责人、居民代表进行纠纷调解。调解后,双方矛盾得到有效缓和,表现出调解意愿。经后续回访,双方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。
▲参加矛盾调解联席会议
“三个团队”——特色调解团队、专业调解团队、网上调解团队。我院现有劳动争议、道路交通、妇女儿童、公正司法4个特色调解室,特色调解员4名。设有专业调解室5个,专业调解员5名。中心具备线上线下调解、调诉衔接等功能,涵盖群众基本司法需求。据统计,2024年以来,专业调解团队有效调解房屋漏水、物业纠纷等民生案件295件;特色调解团队办理了涉及农民工、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案件14件;线上调解员依托调解平台,用小力气巧办案件54件,诉源治理成效初步显现。
“家里漏水了!”家住某小区二楼的业主王某突然发现有水从楼上渗出。经初步判断系楼上住户漏水,这让原本就曾因装修、噪音等问题有过摩擦的邻里关系更加“雪上加霜”,以致难以坐在一张桌上沟通协商,最终王某将此事诉至法院。邻里纠纷经常是为争面子失了和气,互相赌气成了冤家,赔偿是小事,置气是心结。调解员在充分了解双方当事人各自的想法和诉求后,调解员从民法典相邻关系、侵权责任角度对楼上业主进行普法教育,让其知晓需对其侵权行为承担法律后果。对于王某提出的鉴定请求,调解员从鉴定程序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,对其进行释明。最终,经过调解,当事人终于对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,均对调解表示非常满意,楼上业主当场给付,拿到赔偿后,当事人握手言和。
▲调解员在进行调解
诉源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下一步,望花区人民法院将紧紧依靠上级法院指导,发挥“一二三”诉源治理模式优势,通过邀请基层治理单位、调解员观摩庭审,参与审判现场,积极开展调解业务交流学习,提升各类调解组织的业务能力和调解技巧,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把司法服务向前端延伸,积极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,为辖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。
来源:望花区人民法院
(转自抚顺中院微信公众号)